一个有趣的网站
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小米,已经有 400 多家公司了

image

近期,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DeepMotion (深动科技),DeepMotion 最多将有 20 余人的团队加入小米。

宣布造车 100 天后,小米看起来没有丝毫进展,其实已经投资先行了。

除了深动科技,6 月份小米还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两家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

如果再加上此前小米投资的智芯半导体、博泰车联网、睿米科技等智能车相关企业,小米这几年已经对近 30 家汽车领域的企业进行了投资,涉及了自动驾驶软硬件、汽车整车、销售等。

通过投资来构筑产业链,已经成为小米攻城略地的利器,小米 Q1 财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小米共投资超过 320 家公司。

如果加上小米旗下各个产业基金的投资,粗略估计,其实小米已经投资了 400 多家企业。

这 400 多家企业涉及各个领域,但主要围绕两条主轴 —— 小米的生态链与供应链。两条链像两个不断咬合的齿轮,推动小米发展至今,也不断链上了一家家企业。

作者 | 齐马
商隐社研究团队商业组

image

小米投资的 400 多家企业

很多对小米了解甚少的人可能以为它仅仅是个造手机的,后来又造车了。

事实上,小米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个 “帝国”,这个帝国究竟有多大?放一张图,感受下。

image

限于空间,这张图仍不能完全概括小米帝国的全貌。据不完全统计,小米已经投资了 400 多家公司。

腾讯的投资是将游戏的流量变成真金白银的股权,打造 “金融帝国”,阿里的投资是弥补和壮大自己生态的外部公司,组成 “商业联盟”,而小米的投资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投与自身产业生态有关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小米生态链为主的战略投资,另一类是以供应链为主的产业投资。

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态链投资偏向的是产品品类,被投资企业为小米提供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可穿戴设备和出行等多个领域的产品,小米与他们是采购与供货的关系,在小米之家以及有品商城等渠道销售。

比如,小米与九号机器人共同打造的滑板车、与华米打造的手表,青米的插线板等 “小米全家桶”。

而供应链投资偏向技术投资,可以为小米手机和智能硬件提供技术及核心元器件方面的保障。

比如小米投资的晶晨半导体,就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智能机顶盒、智能音箱等都会用到。

在战略投资上,小米在 2014 年成立的天津金米发挥了很大作用,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天津金米已经参与了 158 起对外投资,其中包括生产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生产行李箱的润米、生产 8H 床垫的趣睡科技等。

但在这些投资中,天津金米对只有不到 3% 的企业控股达到了 25% 以上,有 4 成甚至不到 5%,这也是小米投资的一个普遍特点:多属于被动投资,参股不控股,给了被投资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此外,再加上小米 “本米” 的投资,小米旗下天津金星等的投资,小米在战略投资方面一共投了 300 多家企业,包括着小米绝大部分的物联网、AIoT 产品,其中也不乏某个细分领域的 “霸主”,比如华米、云米、石头科技、九号公司。

而在产业投资上,2017 年,小米旗下的小米产投与长江基金、武汉光谷基金共同发起募集总规模为 120 亿元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小米持股 80%,主要投资小米相关的制造业上游技术和核心元器件。

2020 年末,小米集团总裁王翔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小米在产业投资方面已投了近 80 家企业。今年以来,小米的产业投资版图持续扩张,接连投了睿翔讯通、科韵激光、微容电子等企业。

除了小米旗下各大企业的投资,雷军在 2011 年成立的顺为资本也是小米构建生态链和产业链的重要力量。

在创办小米和顺为资本之前,创办过卓越网、带领金山软件 IPO 的雷军早已是天使投资圈内著名的投资人,虽然他曾因为 QQ 两三百万的价格太贵拒绝了马化腾,也曾经因为觉得马云满嘴跑火车像是传销的拒绝了投资淘宝,但他在投资方面依然很成功,UC、欢聚时代、拉卡拉、凡客、乐淘等项目都有他的参与,尤其是投资 UC, 让他获得了 1000 倍的投资回报率。

从 2004 年到 2011 年,雷军总共投资了 32 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有 2 个公司上市,3 个登陆新三板,2 个被小米并购,1 个被阿里收购,另外 9 个项目走到了 C 轮及以后。

image

2004—2011 年,雷军投资过的企业

顺为资本成立后,雷军的天使投资从个人投资转向了机构化投资,多与小米一起行动,合投超百次,顺为资本也会把投资的一些企业等同于小米生态链企业。

小米投资的 400 多家企业就像一艘艘小船,环绕在小米这艘巨舰周围,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

投资是小米征战四方的高效武器,以致于很多人将小米称为是一家 “投资公司”,但只有投资是远远不够的,里面很重要是布局和孵化能力,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才构成了小米独特的生态链和供应链。

两条链也勾勒出了现在的小米。

image

小米为何搞生态链?

先来说小米的生态链。

小米为什么要构建生态链?

众所周知,90 年代中国进入 PC 互联网时代后,BAT 成为成为掌握搜索、电商和社交的巨头,也是三大流量核心入口,2010 年 3G 网络普及拉开移动互联网大幕之后,百度掉队,阿里、腾讯把 PC 端的优势搬到移动端并飞速布局,其他对手难以望其项背,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要么避开这两座大山,要么选择一个阵营加入,即便强悍如京东、美团,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

image

图为互联网三大阶段代表公司(图源:招商证券)

小米从卖手机开始就是个另类,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新兴公司选择借助 AT 的资源与渠道优势,也不用于传统手机厂商依赖线下渠道和 “机海战术”,小米刚开始时借助互联网砍掉了渠道,然后用几乎 “成本价” 来卖手机走量,小米手机的系统、处理器、内存等核心硬件就是对标三星、苹果等一线品牌,但售价却不足对手一半,平均单机利润仅为 2 美元,是苹果的 1/75,三星的 1/15,华为、OPPO、vivo 的 1/7。

这还怎么盈利?

靠手机上的广告、预装 APP、游戏运营等互联网增值业务盈利。比如,《原神》这款手游曾在小米应用商店上架,双方的分成是 7:3,小米作为渠道就能拿走 3 成。

image

所以,虽然小米的互联网增值业务营收一直远远小于手机销售营收,但毛利润却高于手机毛利润。

小米这样独特的模式注定不能跟其他新兴公司走同样的道路,也不可能跟 AT 在移动端流量上竞技,小米不是没有挑战过 ——

早在 2010 年 12 月,小米就先于微信做出了新一代智能通讯工具米聊,米聊算是抢占了先机,当时雷军设想,如果腾讯用 QQ 迎战米聊,那米聊就可能赢,因为 QQ 移动端体验太重了;如果腾讯用完全相同的产品形态迎战米聊,只有它能给米聊一年的抢跑时间,米聊就有 50% 胜算。

结果,两个月后,微信上线,腾讯的综合资源是小米的一万倍,让小米 “成为下一个腾讯” 的希望落空。

所以,小米能走的就是继续通过硬件获流,然后互联网服务获利,可如果只有手机,所获得流量还远远不够,而且面对的竞争压力太大,一不小心就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一样,因为手机单核业务的挫败而一落千丈。

小米只能走扩宽产业链的道路,用蹚出的 “硬件 + 软件 + 互联网” 模式复制 100 个 “小小米”,把盘子做大。

雷军早年做投资人的经历让他想到了 “投资 + 孵化” 的模式,小米给一些敢打敢拼的初创公司投钱,帮小米承担试错和人才成本,同时利用自身的渠道、供应链等迅速把初创公司推向发展快车道,就是弄一堆兄弟公司,大家一起来打群架。

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 “快”,让小米生态链迅速布局。小米 2014 年上 27 个项目,2015 年 28 个,2016 年 22 个…… 平均 15 天就投一家公司,到今天达到了 300 多家公司。

小米的生态链也渐渐从手机周边延伸到了智能硬件(电饭煲、无人机、平衡车等)和生活耗材(旅行箱、跑鞋、血压计、签字笔等)领域,有了 “杂货铺” 的称号。

8

生态链拯救过小米

小米搞生态链的作用并不止于让其在物联网方面更有想象力,可以说,生态链直接拯救过小米。

2015 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 6750 万部,市场份额达 15.4%,居中国市场第一,然而仅仅过了一年,小米的出货量就暴跌 36%,市场份额也下降到了 8.9%,排在了华为、OPPO 和 vivo 后面,小米怎么了?

image

中国手机市场之前有两次大机遇,第一次是一二线城市的智能手机换机潮,这个机遇被小米用互联网抓住了,而第二次就是大概在 2015 年前后的三四线、四五线城市换机潮,这些地区的人群有个特点就是,对网购兴趣不大,很多人基本没从网上买过东西,更别提手机这样稍微贵一点的物件了。

与此同时,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面临着消费升级,他们不再把手机当做通讯工具,开始注重线下体验。

基于这样的现实,使得 2016 年,智能手机市场发生了渠道巨变。

数据显示,2016 年,线上渠道增速大幅下降,从 2015 年的 43.6% 降至 5.6%;而线下渠道增速却从 2015 年的 – 3.5% 升至 17.4%,实现了大幅提升。

image

这样小米就尴尬了,当初把传统手机厂商的销售渠道统统砍掉,没有线下,所以吃了大亏。

而这波机遇被线下 “渠道之王” OPPO 和 vivo 接住了。尤其是 OPPO,2015 年时市场份额只有 8.2%,到 2016 年一下子就跳到了 16.8%,超过了华为。

这两个同由步步高创立的手机品牌,在过去一直深度耕耘线下渠道,特别是在互联网接受度还没有一二线城市那么高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是绝对的王者。

在今天所谓的 “下沉市场”,几乎走不远就能看到 OPPO、vivo 的经销商。多年的线下布局,使 OV 在全国有数十万家门店,而且早已跟各级代理商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价值网络,OV 与省代理商交叉持股结成利益共同体,省代理商再与二级代理商以同样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

此外,OV 还留给各级分销商高达千元的利润。这是主打性价比的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企业很难达到的。

所以在线下,OV 的导购也非常热情,明显受过统一的专业培训。同时,每一个导购的微信会添加所有在他这边购买手机的顾客,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马上联系,让专人给你解决。

小米的短板暴露的太明显,扩展线下渠道变得迫在眉睫,如果小米不做线下,类似京东不做物流,公司还可以照样开展业务,但是用户体验不会很好,也触达不了 “下沉市场”,这样迟早是会输的。

小米如果做线下,主要也是以自营门店为主,因为小米不能给经销商留出足够的利润,否则没法线上线下同价,经销商不容易从小米挣钱。直到现在,小米虽然也尝试过总代、批发等渠道,但都不理想,还是自营店做的最理想。

做自营店,就是重资产,盈亏平衡是绕不开的难题,而单靠主打性价比的小米手机的利润很难支撑,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是要看坪效的。

坪效是一个店面精细化经营的指标,指的是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多少营业额。

说的简单些,就是你有几亩地,在给定的单位面积中,有多少的产出,产出高说明坪效好,产出低说明坪效不好。

怎么办?

这时候小米生态链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当时上百个生态链产品,足以撑起一个数百坪的门店,让用户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用户除了购买相对低频的产品如手机、智能电视等,还可以选购手环、充电宝、平衡车、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无人机、双肩包等多种产品。

多种产品之间还可以互相引流,据《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称,生态链产品的用户中,1/3 是小米手机用户、1/3 是苹果手机用户、1/3 是安卓系统其它手机品牌用户,起初很多用户是因为小米手机才关注生态链产品,随着生态链产品口碑的形成,很多生态链产品的用户开始关注小米手机,实现了双向引流。

这样,小米的线下渠道就立得住了。举个例子,戴森是卖吸尘器的,每个产品的利润很高,假设一家店的销售额一个月是 100 万元,但即使它的利润可以达到惊人的 40%,但也就是这些。可是小米之家,200 多平米的店,一年营收可达 1.4 亿元,这还是以前的数字。所以即使毛利率很低,但当销售规模特别大的时候,人员和地租这部分自然就被化解了。

今天,虽然小米的线下渠道依然不如 OV,但单从小米之家的坪效来看,是传统零售业的几十倍,仅次于苹果。

如果没有生态链,小米会怎么样?

与小米同样具有互联网基因的手机品牌就是魅族,小米还没成立时,魅族 M8 就已经是 “国产机皇” 了。

然而现在,魅族已经处于边缘状态,鲜有存在感。究其原因,与战略失误、管理不善都有关,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魅族太单薄了。

众所周知,魅族手机过去引领风尚的三大法宝是设计出众、做工精致、系统体验好。

然而,多年过去,其他手机品牌也混成了老兵,手机体验上做得都大差不差,这时候比得是技术积累和亮眼的卖点,华为重新定义了拍照,OPPO 重新定义了充电,一加重新定义了屏幕,小米有生态链。

技术积累需要有资金,有对供应链很强的把控能力,而这些的前提就是达到一定的规模和体量。

单薄的魅族只能死磕手机,但鲜能做出亮点,在慢慢变成血海的国产手机市场,魅族的风险变大,一步踏不稳,就可能输掉好几个段位。2015 年,魅族因资金链问题而面临窘境,亏损 10 亿,之后掉队了。

2015 年,魅族也曾试图搞过生态链,想通过一个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对接其他产品,连接一切可以连接的资源。主要分两块,一是通过一个开放平台连接第三方产品,比如海尔,二是接入自主研发的智能硬件。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为此,魅族还投入了阿里系怀抱,从阿里获得了 6.5 亿美元战略投资。

看起来合情合理,但问题在于,魅族的生态圈也是以魅族手机作为基础,只有手机有足够的出货量和影响力,这个模式才能跑的通,2015 年时,魅族手机出货量只有小米的十分之一,这就很难让生态圈激活。此外,对于海尔那样的第三方来说,魅族只是一个体量较小的合作伙伴,并没有特别的优势。

所以直到现在,魅族的生态链也没什么起色。

从两家企业的对比可以看出,小米带起来了 300 多家生态链企业,而生态链也给小米筑起了护城河。

image

供应链同样关乎小米存亡

小米还投资了 100 多家供应链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小米从构建技术基础的角度出发投资的。

小米生态链虽然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模式僵化,发展起来的大企业纷纷出逃等问题,但总起来说算是比较成功。与之相比,在搞硬技术的供应链上,小米只是刚刚起步,而这条 “链” 同样关乎小米未来的存亡。

2015 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破 7000 万台,在国内手机市场排名第一,生态链企业也超过了 50 家。

这一年,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一档财经节目中给小米泼了一盆冷水,认为所谓的 “小米模式” 不可持续。

他给出的理由是,产业链包括产品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 6 大环节加 1 个制造环节,像格力就是 “6+1” 全产业链模式,而苹果只做 “6” 不做 “1”,富士康只做 “1”,小米则只做 “5”,也就是除去产品研发和制造的其他环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小米手机有三个难以克服的致命伤:工艺不过关、利润率极低、侵犯知识产权。

郎咸平最后给出的建议是,小米手握天量资本,钱多好办事,如果自主研发来不及,那么赶紧收购全球优质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尤其是各个细分市场的行业前三名,把这些公司的技术积累拿来为我所用。

郎咸平的观点虽然武断,但的确切中了小米一直以来的痛处。

小米创立之初,各创始人对他们要打造的手机有着清晰的定位:非苹果供应商不用、非三星的旗舰供应商不用,而且要采用高通的芯片。

当时有人拆解了零售价在 2000 元左右的手机,夏普的屏幕 181.83 元,高通的处理器 150 元,闪存 172 元等等,加一起是 1130.68 元。另外还有增值税 290 元,专利费、关税等加一起 400 元。一共 1530 元。再去掉销售成本、人工成本、售后服务、软件开发成本,1 台手机的利润仅 36 元,利润率仅 1.8%,还不如卖衬衣利润率高。而苹果的利润率超过了 50%。

国产手机厂商虽然都不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但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却远远低于华为,甚至连 OPPO、vivo 都不如。

此外,在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这全球手机六强里,小米也是对供应链掌控最弱的。

苹果不用说了,虽然没有没有 “1”,但品牌价值在那,仍处于金字塔顶端,而其他四者都有自己的手机工厂,产能全部在千万级别以上,小米之前一直靠代工,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建智能工厂,但也只是生产高端机,绝大多数手机的生产还是要交给代工厂,代工厂容易导致成品良品率无法保证,以及产能受限问题,比如富士康的第一大客户是苹果,而比亚迪工厂的第一大客户是华为,与两者相比,小米显然要被排在后面。

小米在高端元器件方面话语权也相对弱势,因为小米的高端机出货量最少,之前在高端机上小米的脚步一直比较缓慢,2020 年虽然达到了 1000 万台,但也仅占小米所有手机出货量的 6.8%,甚至低于 OV,供应商肯定更希望自己的元器件用在高价值,更昂贵的旗舰机上。

除了手机,小米的其他智能硬件也普遍存在技术门槛不高的问题,甚至有分析认为 “小米 AIoT 本质是智能硬件百货”。

小米显然也意识到了构建底层技术、掌握 6 大环节中研发与制造的重要性。在所有技术中,芯片是手机制造和智能硬件的技术制高点,掌握了这个技术就拥有了话语权,于是 2014 年,小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北京松果电子进行芯片研发。

image

可造芯并非易事,华为自研的麒麟芯片虽然成功,但早在 2004 年就开始研发了,比小米成立松果电子早了整整十年。

于是,没有任何芯片研发经验的松果电子把眼光转向了 “买”—— 以 1.03 亿元的价格买了联芯科技开发和持有的 SDR1860 平台技术。

经过了三年研发,2017 年小米发布澎湃 S1 手机芯片,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第四家自主制造手机芯片的手机厂商,澎湃 S1 是一款中端芯片,搭载在小米 5C 手机上,主打中低端市场。

但这次试水反响平平,此后小米在芯片研发方面就鲜有消息。直到小米 10 周年时,雷总表示,澎湃芯片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没有放弃。

除了自主研发,小米还可以通过产业投资来夯实技术基础。而且,即便小米自研芯片出来,也是作为一种补充方案。整个供应链是个开放的体系,即便苹果和三星,有强大的芯片自主研发能力,但在一些核心技术部件仍要依靠高通的技术支持,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用自研的芯片。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产投的 100 多家企业中,有 50 多家是半导体企业,比肩华为的哈勃科技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力度。

image

小米投资的半导体企业(图源:爱集微 APP)

芯片主要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小米在芯片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设计环节。

小米投资的很多芯片设计企业都跟物联网有关,物联网是小米重点押宝的下一大趋势,与上游相关芯片企业深入合作能让小米智能硬件的科技含量提升一大步。

小米投资了科创板市值近 400 亿的晶晨半导体,这家公司主要设计智能多媒体处理器芯片,小米、TCL、创维的智能电视、机顶盒就是用的晶晨芯片,在国内这个细分领域,晶晨的主要对手是华为海思。小米是晶晨的前五大主要客户之一。

小米投的乐鑫科技目前市值接近 100 亿元,2018、2019 年的营收分别是 4.75 亿、7.57 亿,成长性很强。主要设计适用于物联网的 WI-FI MCU 芯片,WI-FI MCU 通信芯片及其模组这两大业务就占了总营收的 99%。

目前世界上做 WI-FI MCU 芯片的企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型传统集成电路设计厂商,如高通、德州仪器等,另一类就是乐鑫科技、南方硅谷为代表的中小企业,乐鑫科技通过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保持了现在的地位。

在小米的投资名单中,速通半导体、恒玄科技、泰凌微电子、云英谷科技等也都可以看做是物联网芯片方面的厂商。

速通半导体主要做 Wi-Fi、蓝牙芯片,开发了新一代的 Wi-Fi 6 芯片组,Wi-Fi 6 是 5G 时代的最新 WiFi 标准,速度整整提升一倍。

去年 2 月发布的小米 10 就支持 Wi-Fi 6,只不过当时用的是高通的,投资了速通半导体,小米有望深入到无线新技术中。

恒玄科技主要做智能音频 SoC 芯片,这种芯片的下游核心产品是真无线蓝牙(TWS)耳机,2016 年苹果发布 AirPods 后,TWS 耳机就越来越火,也有很多企业随后杀入这个领域,而 TWS 耳机的核心部件就是 SoC 芯片,恒玄科技就是趁着这股风起来的。

从去年的市场来看,恒玄科技的市场份额估计能占到三成,小米笔记本 Air 系列、Air2 系列、华为 Freebed 系列的几款耳机,还有 OPPO、魅族的耳机,大部分都是用的恒玄的芯片,华为也有几款用的是海思麒麟芯片。苹果耳机主要用了苹果 W1、H1 芯片,大概独占三成,其他的市场份额则被高通、博通及其他小企业瓜分,比如三星所有耳机都是用的博通。

随着苹果、三星等头部手机品牌相继取消原本随手机赠送的有线耳机,TWS 耳机的需求将会大增,目前营收超 10 亿的恒玄电子将会更有成长性,也会给小米的 TWS 耳机提供更多技术基础。

泰凌微电子是做蓝牙芯片的,云英谷科技做 OLED 驱动芯片。

除了投资物联网相关的芯片企业,小米还投资一些芯片设计技术企业。

小米投资的芯原微电子是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芯片 IP 供应商芯原微电子,目前市值近 300 亿,在芯片设计中,IP 就是某个设计好的模块,IP 供应商会把 IP 卖给芯片设计厂商,很多公司既是 IP 供应商,又自己开发芯片,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的寒武纪。

在芯片 IP 市场,英国的 ARM 是绝对的王者,2019 年市占率达到了 40.8%,芯原虽然是中国大陆中排名最靠前的,但也只有 1.8% 的市占率。

image

除了芯原微电子,小米还投资了芯来科技、灿芯半导体等国内 IP 厂商,灿芯半导体的第一大股东是中芯国际。

智能硬件除了要有芯片,还需要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也是小米供应链的一块重要拼图。

小米投资的智能制造企业,涉及机器人和高端电子材料制造等领域。

小米投资的珞石科技、拓野智能、北醒光子、创鑫激光、隆深机器人等涵盖了机器人核心部件、系统集成及本体制造等领域,以营收多则几亿,少则几千万的中小企业为主。

在高端电子材料制造方面,小米投资的企业以方邦股份、墨睿科技、卢米蓝为代表。

方邦股份的主要产品及 97% 以上的营收来源是电磁屏蔽膜,这是降低电子设备中印制线路板电子干扰的一种材料,2012 年前主要由日本企业把控,方邦股份在 2012 年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屏蔽膜,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目前,全球的电磁屏蔽膜厂商主要是拓自达、方邦股份和东洋科美三家,另外两家都是日本企业,三家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54%、20% 和 10%,虽然方邦股份在国内属于电磁屏蔽膜领域的龙头企业,但由于业务单一,材料本身价格低,方邦股份 2020 年的营收为 2.89 亿。

墨睿科技是国内少有的从事化学法石墨烯导热膜研发及生产的相关企业。随着手机能耗不断提升,厂商对手机零部件散热性能的需求随之提升。2020 年 2 月份小米推出的米 10 系列手机,就利用了墨睿科技提供的散热材料。

卢米蓝做 OLED 有机发光材料研发与生产,全球显示屏向 OLED 转移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众多手机厂商的高端手机都已经采用 OLED 屏幕,小米发布的透明电视,也是基于 OLED 显示技术。

上文提到小米投的云英谷科技是做 OLED 驱动芯片的,而卢米蓝做的是材料。在 OLED 材料领域,德国默克、美国杜邦、日本出光兴产、美国 UDC 等国外厂商就占据了 95% 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后来者的卢米蓝虽然在国内有较高地位,但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小米的供应链投资以初创或者成立时间较晚的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国内大多是某个极为细分领域的代表企业,综合实力不算强,但成长性较强。

如果说生态链曾让小米没有跌落到谷底,那智能供应链决定的则是小米能走多远,两者都关乎小米生死。

当下,小米的重任是造车,与手机业务相比,汽车制造的复杂度更高,不仅需要通过投资和合作来构筑更庞大的产业链,还要控制汽车制造环节,这些都远超了小米之前打造生态链和供应链时的经验范围。

所以相比之前造手机时打造生态链的 “快”,小米造车的进度其实有些慢,一方面体现了雷军对造车的慎重,另一方面则表明,之前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供借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先到处走访考察,慢就是快。

要想把汽车打造成小米生态和产投体系中关键的一环,显然需要小米这个有 400 多家公司的 “帝国” 做出更大的突破。

来源:商隐社 微信号:shangyinshecj

历史上的今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前方高能 » 小米,已经有 400 多家公司了
分享到: 更多 (0)

前方高能丨一个有趣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