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网站
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那些最大的失败,都是怎么发生的?

@Murph 丶璇:那些最大的失败,都是怎么发生的?就是当曾经非常成功的人、组织、国家过去屡试不爽,赖以成功的方式,不再适合新环境时。

此时,他们会显得十分的 “固执”,并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被贴上 “傻” 的标签。

12

上个世纪 90 年代最不可一世的公司 – 微软,怎么会接连错过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手机时代呢(不过追赶上了云计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入口是浏览器,微软并不是因为认知不足失败的。

当网景出现的时候,盖茨曾写过一封内部信:要求公司在 IE 项目上投入一半的人力!以免错过互联网时代。

打败网景之后,在最巅峰的时候,微软的 IE 浏览器市占率高达 95%,可是后来竟然被 Google 的 Chrome 彻底给打没了(Google 是 98 年才成立的公司,而当时的盖茨已经是世界首富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微软是软件起家的公司,而 Google 是土生土长的互联网公司(微软成立于 1975 年,那时候根本没有互联网)。

软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有什么区别?软件公司发布一个新版本,像 Windows 这样的产品,要 18 个月,前 6 个月甚至一行代码都不会写,都在画 PPT。

PPT 画好了之后,再分发给各部门去写代码,写完之后还要再内部测试几个月,最终才能上线。

而 Google 迭代一次只需要两周,还测试什么?拿用户当小白鼠不就好了?快速发布,快速收集最真实的用户反馈,快速迭代。

为什么微软是这么笨重的模式呢?因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是没有直接在网上更新软件版本这个更轻的模式的,当时软件发售出去之后都是以实体光碟的形式,运送到全国各地的门店里,软件本身不能有一点错误。

所以微软内部开发产品的整个流程,就是按照这个产品迭代的周期来设计并执行的。

时间快进到 2007 年,乔爷的一句 “we call it iPhone” 震惊了世界。

Android 的创始人当时爆了一句粗:“XXX,我们可做不到这样”。

而微软也不傻,立刻投入到下一个时代的战争中。

可是结果是,Android 2008 年 9 月就上线了,而 Windows Phone 竟然一直拖到 2010 年 10 月才上线,整整开发了三年,而且运行速度慢,体验很差。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盖茨一直要求 Windows Phone 一定要能够流畅的运行 Office 软件,而 Office 是 PC 时代的产物,体积巨大,运行缓慢,操作繁琐。

所以微软为了让 Office 这个庞然大物能够流畅的在手机这个当时算力还远不如 PC 的设备上运行,想尽了办法,开发进度一拖再拖。

最终战争都结束了,产品才开发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微软在 PC 时代靠 Office 这个在办公场景的刚需产品取得了无敌的竞争力。

而且最高的时候,Office 的利润几乎占了集团利润的 100%。

所以以办公场景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微软,不可能放弃这个在当时看来最有可能成功的策略 —— 绑定 Office。

(以上分析来自一位曾经在微软级别非常非常高的前辈,我还是不透露姓名了。

一个取得过无比辉煌成就的公司,怎么就突然 “傻” 了呢?是因为当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身在其中的人是非常难以察觉,更难以做出及时的改变的。

继续坚持那个曾经让自己取得过巨大成功的模式,是任何人都不太可能跳出的宿命。

所以我极其喜欢安迪・格鲁夫的那本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 想要长期生存下来,公司必须对环境的任何一点小的变化 “大惊小怪”。

再讲一个故事,我们就回到日本 ……

很多朋友可能认为英特尔是靠技术成功的。

其实在商业上,极少有公司可以单靠技术碾压赢得竞争,尤其是小公司。

故事发生在 1979 年,当时的英特尔推出了自己日后最成功的 x86 CPU 的第二代产品:8086,但英特尔当时毕竟是个小公司,技术能力并不出众,而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地处德州的真・巨无霸:摩托罗拉,后者刚刚推出的 68000 芯片性能要明显优于 8086,此时英特尔再想回炉再造 8086 的升级版已经来不及了,那样 68000 早已彻底占领市场。

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时任 CEO 格鲁夫把所有高管集中在一起,连续开了七天会,终于拿出了一个叫 “粉碎行动” 的作战计划。

最终销售团队用这个计划一年之内拿下了 2500 个订单,其中就包括改变命运的一个客户:IBM!

(当时的 IBM 在 PC 市场上属于新进入者,当时乔爷的苹果占了 PC 市场 90% 的份额,用的就是摩托罗拉的芯片,因为乔爷 “只用最好的”。

这里我省略了很多细节,英特尔的成功显然有很大的偶然性。

但我真正想说的是这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后来,当一位摩托罗拉的高管知道了 “粉碎行动” 的全过程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英特尔仅用七天就制定出了 “粉碎行动”,而摩托罗拉用七天还未必能组织起一次会议。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摩托罗拉在德州,而英特尔在硅谷。

当时硅谷的工作方式其实已经完全变了:人员快速流动,VC 越来越多,员工人人获得期权,为自己而战斗,而不再仅仅是打工人的身份,别说 996 了,很多人都是睡在公司里。

这样一个靠期权组织起来的团队,战斗力当然是超过摩托罗拉的。

说到这里,就可以说说日本了。

日本在 1990 年之后经济突然就停滞了,难道是日本人突然就变傻了吗?当然不是。

是因为日本 1940 ~ 1990 年的经济发展制度,是非常适合做一个追赶者,并且在传统制造业发挥威力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日本战后经济史》这本书里有更详细的描述)。

从宏观上来讲,日本的经济制度是由大藏省先制定一个方向:比如汽车,这是一个已经被美国验证过的成熟行业,然后由银行给日本的大企业们提供低息贷款,然后再由这些公司去组织资源,研发、生产、制造。

从微观上来讲,日本的雇佣制度是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都是非常适合制造业的制度。

但你能想象 Google 用年功序列制吗?不 …… Google 是全民持股发期权的制度。

(今天有一家叫元气森林的优秀企业正在用类似的方式冲击着传统饮料行业,这就叫做:胜败有凭)

所以日本为什么错过了 IT 行业?并不是日本人认知不够,日本政府当时也制定了很多鼓励发展 IT 技术的计划,就像当年制定发展汽车的计划一样。

问题是环境已经彻底变了,日本不再是追赶者,而 IT 行业也不是制造业。

(这里我依然省略了很多细节哈,因为文章已经太长了,而且细节在这里不重要,思想才重要)

所以,那些最大的失败,都是怎么发生的?就是当曾经非常成功的人、组织、国家过去屡试不爽,赖以成功的方式,不再适合新环境时。

此时,他们会显得十分的 “固执”,并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被贴上 “傻” 的标签。

所以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国,任何时候只要提到房地产,一定会引起巨大的争议。

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过去二十年中赚了太多的钱:太多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无比的坚信。

But in the end,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历史上的今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前方高能 » 那些最大的失败,都是怎么发生的?
分享到: 更多 (0)

前方高能丨一个有趣的网站!